為 1% 的人服務的經濟學推薦﹥>﹥官網推薦介紹↘免運☆宅配到府香蓮你看這個為 1% 的人服務的經濟學推薦。爆強的啦!!給採白看也說這真的報價蠻合理的。我發現yahoo奇摩購物要比momo購物、pchome更有競爭優勢。去找了各種開箱文、介紹文,╭(﹊∩∩﹊)╮目前線上購物市場很激烈,雅虎購物、24H購物還有商店街都是我比較常去逛的網購,時常有優惠商品。接下來再做一些更進一步圖片資訊的介紹吧!點圖可以進到詳細官網資料!
大夥在血拼東西時候,一般都會先上網路商場找價格實惠商品或是用yahoo搜尋,然後找便宜或折扣東西。也算是很折騰事情!不過能找到優惠的產品也會好咖心。我從推薦文大概瞭解到這是作者:約翰.偉克斯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4-10-14。宗教文藝,圖書影音,商業理財,企業經營商品。
點這看奇摩購物進一步信息!我就去yahoo搜尋、東森購物找很多的情報!先前看到的售價為 300,網路價格隨時會變動,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即時售價唷!
找回經濟學的分配正義
絕對多數的共同幸福,才是經濟學的終極追求!
經濟學這個詞源自希臘文, 原意是「家戶管理與行政」
希望社群中的多數人,能夠過著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然而,近現代的經濟學發展
逐漸脫離了原始初衷
變成了只為政府、財團和大企業服務的學門
本書揭露主流經濟學家背後隱藏的祕密,為什麼他們只幫極少數的人服務?
「我的老師 BOB 教授曾經說過:『我很自豪自己屬於兩個激進的組織:我是個民主黨人,人們可以管理自己不需要君主,我也是衛理公會的教友,人可以直接閱讀聖經,而不需要經過教士。』
你也一樣,你不需要透過經濟學家才能理解經濟運作的種種基本道理。這本書,就是我為BOB教授的話所做的注解。」
一直以來,主流經濟學家說服大家,經濟學是很複雜的科目,非經濟學家幾乎是不可能搞懂的;而他們針對經濟提出建議,通常也是一些陳腔濫調,例如這一切都供給失衡的問題、資金太多商品太少導致通貨膨脹。當政府因為高負債而削減社會福利時,他會說「凡事必須考慮資本市場的反應」;當面對高失業率,他們會說這都是因為勞方要求更高的勞動條件所致,講這種話就跟看到九一一那些悲慘的跳樓照片,還在一旁若無其事的說:這是重力加速度。
其實這些陳腔濫調和經濟學很困難的想法,是主流經濟學家(作者稱之為偽經濟學者)和媒體灌輸我們的。為的是維持所謂的「自由市場」,讓市場內部隱藏著的失衡,自動將財富及權力能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二戰之後的歷史發展證明,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競爭,並沒有讓人們越來越自由,而是走向另一條黑暗的法西斯之路,我們民主的制衡能力與創造力,被財團與資本家所把持、吸納,人民只能在選舉時可悲的被政客所消費。
想要走出無限迴圈,能做的就是揭露主流經濟學所創造的迷思,並搭配制度設計、公民監督和法案配套,避免經濟發展過度向富人的利益傾斜。了解經濟固然不算很容易,但其複雜度也絕對沒有超過對於政治局勢的理解。本書作者透過犀利直白的語言,點出為什麼當今英、美及歐洲的經濟政策,在服務絕大多數人民上面幾乎是失敗的。本書指出了經濟學的另一條出路:透過公部門投資、扶貧政策和減少各種形式的經濟歧視,讓經濟學回歸到99%的利益。
【本書特色】
◎內容深入,但不操弄經濟方面的專業術語,讓人在閱讀中可以相對容易的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當前的經濟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式。
◎在內容的討論上,除了破解主流經濟學的迷思,說明經濟運作的實際狀況之外,也引用大量英、美、歐元區的例子做為佐證;其中所指出的社會現象、批判重點與不公平之處,亦可和台灣目前財團獨大,政商勾結種種議題相互對應,可作為台灣社會反思的參考。
目錄
前言:DR. BOB的第三定律:我們可以以自身之力理解經濟學
介紹:對於經濟的無知,是許多問題的肇因
CH 1偽經濟學和經濟學
CH 2 對於市場的過度崇拜
CH 3 金融與犯罪
CH 4 銷售市場的迷思
CH 5 富人、「主權」與「自由貿易」
CH 6 關於政府的謊言
CH 7 失序的赤字和債務的譫妄
CH 8 是政府造成通貨膨脹的嗎?
CH 9 體制化的不幸:實務上的撙節政策
CH 10 為99%的人服務的經濟學
導論 對於經濟的無知,是許多問題的肇因
任何智力上的笨蛋都能將事情弄得更大更複雜;需要一點聰明才智——以及很大的勇氣——才能朝相反的方向移動1。——愛因斯坦
評論家抱怨經濟學家狂妄地假裝自己懂得遠比知道的還要多。這種評論實在過於委婉了。主流經濟學聲稱懂得經濟的深奧理論,卻幾乎什麼也不了解,更蒙蔽了幾乎所有的一切。講得這麼斬釘截鐵,也許會讓讀者覺得震驚,抑或毀謗中傷(或兩者皆有),很像是指控工程師對於機械裝置什麼也不懂似的。
然而,事情就是這樣,而且一點都不難證明。
困難之處在於解釋為什麼在這麼多國家裡有這麼多人,將經濟學家視同上師尊敬。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偽經濟學家在自己的小圈圈裡使用專業術語,而這些術語的意義對於外行人來說模糊而且難以參透。我將花上一些篇幅來解釋這種崇敬對象錯置的狀況,因為這呈現了某個被認為是林肯(Abraham Lincoln)所述假說的強化版本:大多數人不只是有時候被騙,而是多數時候都被騙了(特別是媒體被那些從主流經濟學意識型態中獲利的人們所操控時)。也許描述社會廣泛接受經濟學家反動的老調最適切的說法,會是「每分鐘都會有混蛋出生」(此句來源極有爭議)。
經濟學家獲得了不應得的信賴,很大原因與過去三十年中系統性的無知養成有關。了解任何一個社會的經濟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不過也沒有比充分了解政治系統如何投票來得困難。人們通常會來到投票亭,然後在候選人之中做出選擇,或是將他們全都給否決掉。然而,同樣的一群人,卻聲稱自己對於經濟是某種程度的無知,是故無法評估這些相互競爭、關於經濟情況的論述。
經濟學家中的歧視(BOX)
如果你遇見一位經濟學家,幾乎可以肯定他或她是來自「新古典學派」。在會面中所產生的任何討論,幾乎都會是平凡無奇、反動而且單調乏味的,而這還是經過大幅度簡化後的說法。
從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中期,針對經濟議題寫作的人,通常會被認定是「政治經濟學家」,他們的領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這門專業包含了各式思想家,包括:革命家卡爾.馬克思(KarlMarx)、改革者彌爾(John Stuart Mill),以及橫跨至右翼的國家主義者。十九世晚期,學界主流重新自我定義,將此科學且「無價值判斷」的學科命名為「經濟學」。當此中立科學的偽裝,成為保守和可敬主流的特徵時,許多異議的聲音便會在外部發作。接著,凱因斯出現了,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藉由創見及強大的個人魅力,從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七五年間,重塑了這門學問幾近四十年。在他之前,這門學問只有一個領域:個體經濟學(研究家戶和公司)。從凱因斯以降,則出現了第二個領域:總體經濟學,這是將社會經濟活動加總研究的學科,也成為公共政策的基礎。此一學門為全世界的政府包括: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黨、保守黨(英國)和民主黨及共和黨(美國)提供了指引方針。在那三十年間,有關「經濟學家」的共通性可能很少。經濟學的主流是「凱因斯學派」,而學術界則廣納百川,接受馬克思主義者(有限度的)以及在芝加哥大學領地中的前凱因斯信徒(多少帶點困惑)。不過,這門專業並沒有讓這種情況延續太久。上個世紀最後二十年,展開了一波抹煞凱因斯和受他啟發的信徒們貢獻的舉動。新世紀開始時,「經濟學」又再度成了研究家戶和公司的學問,加上一點裝飾用的總體經濟學,不同意的人則被排擠至經濟學門的邊緣,等待接踵而至的驅逐。
將「經濟學」和「經濟學家」這些詞奉送給反動的主流,污辱了那些多數不知名且不被承認的非正統基進分子,這些人在拒絕承認他們存在的專業中掙扎。我不會選擇投降。這些主流分子不是經濟學家,他們是社會科學的煉金術師,他們是偽經濟學家。
偽經濟學家幻想世界的基石是個優雅的假設:「完全競爭」,在這種狀態下,所有購買和銷售都發生在對未來全知的情況,沒有任何市場力量的干預,而且處于充分就業的狀態。他們的慣用手法是數學。身為兩個偉大的經濟學破舊者iconoclast)之一,約翰.肯尼斯.高伯瑞(John KennethGalbraith)(另一位是托斯丹.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指出「完全競爭」和「數學」之間的共生關係:「在真實世界中,完全競爭的理論截至目前為止,帶領著我們前往一個益發神祕難解的國度,如果這個地方真實存在的話。我們不需要任何評估,便知道數學是此理論設法生存的掩護,並以極度複雜的形式呈現。2」(BOX END)
在成年人口中,有相當高比例的人認為經濟和經濟學是某種只有專家才能了解的事物,這很不尋常。舉例而言,當人們被問及財政政策是否該採取更為擴張的手段時,通常會這麼說:「雖然我不是經濟學家;」或「身為非經濟學家;」不過,如果問到國家的醫療衛生系統該是私人或是公有,同一群人可能就不會說:「我不是醫生,我無法評論。」然而,至少就技術上來說,醫療衛生系統和經濟學一樣複雜。
不知為何,由於受到完全不具批判能力和易於輕信的媒體支持,主流經濟學成功地讓人相信,不論你的教育程度或政治傾向為何,經濟學是門複雜且神祕難懂的學科,不是專家根本無法了解。如果人們對經濟議題提出大膽的建議,通常都是基於令人吃驚的平凡論述與陳腔濫調的基礎之上。常見的空泛論述諸如:「嗯,那是供給和需求運作的結果。」;老調重談則是:「太多的錢追逐少量商品造成通貨膨脹」;以及我個人的最愛:「政府不該入不敷出。」媒體無恥地重複播放這些陳腔濫調。更糟的是,這些陳腐的話語是由那些媒體推上螢幕的「專家們」連同他們慣有的無知一起傳授給我們。舉個例子,當失業率高時,為削減社會服務以減少政府預算赤字這種說法辯護的典型理由是:「政府必須考慮金融市場的反應。」這種平庸論述所代表的見解,就等同於看到二○一一年九月十一日人們從世貿大樓向下跳的可怕照片後卻評論道:「喔,那是萬有引力。」
即使是號稱中間偏左的媒體,我們還是會見到一些反動的無知論述。舉例來說,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毫無警覺的讀者會在英國《衛報》上讀到下面針對美國財政赤字的「解釋」:「美國有大約二.三兆美金流入,而它花費大約三.六兆美金。想像一下,你一年賺兩萬三千美元,而花了三萬六千美元。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你會處於負債,而你必須要減少花費。美國正處於同樣的困境。而且,它不是要削減個幾千塊,它要削減一.三兆美金。3」
上述文字在當時是胡言亂語,現在則是絕對的不知所云,從頭錯到尾,而其中出現的事實錯誤,還是他們阻礙清楚思維中罪過最輕微的(第一句話正確的數字是二.七兆美金和三.七兆美金)。在本書結束前,讀者將會知道這段論述根本沒有道理,以及他們這麼說的理由是什麼。
近幾十年來,在大多數已開發世界,商業利益(以及出現頻率和它一樣的政府利益)已然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培養出「選擇」此一教條。人們應該有為子女選擇學校的機會,因此我們應該分發就學券而不是資助公立中小學教育;提供公共醫療服務限制了人們選擇醫生的權利;社會安全(SocialSecurity)應該私人化,這樣人們便能夠選擇他們想要的退休計畫。這些以及其他對於「選擇」的論述,是從人們擁有資訊和專門的分析知識,能夠於複雜選項中挑選的先決推論上衍生出來的,而這也是主流經濟學固定的偏執概念。
我們先思考最後這幾項所謂的選擇:社會安全和退休。為了要在多個退休計畫中做出明智的決定,每個人可能需要評估與個人相關的市場風險。進行這項估量,需要了解大批財務基金過去的表現。即使運用這麼有限的專門技術及時間去研究這些令人困惑的可能選項,客觀、可信且無偏見的資訊還是必要的。這類資訊必須與眩惑人心的宣傳加以區隔。宣稱這個問題能夠透過雇用「專業顧問」解決,根本是痴人夢話。有哪個專業顧問是可以相信的呢?
媒體、政府和企業的利益使公眾確信,人民擁有做這些決定的知識。然而,在實務上,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對於經濟學是如此地無知,以至於無法貿然發表富有見地的意見。這是主流經濟學公共無知的一般法則:除了經濟政策之外,個人能夠在所有領域中做出明智的選擇。至於經濟政策,人們則必須留給專家處理。一般法則要求人們相信並且順從由主流經濟學認證的特定法則。這些法則包含了(這只是多數法則中的一部分):一、供給和需求;二、公部門赤字會引發通貨膨脹;三、稅賦是種負擔;以及四、較高的工資和較佳的工作環境會減少就業,以上僅列出幾個較常聽到的說法。人類的聰慧和好奇心告訴我們,獲得知識遠比維持無知來得容易。一般法則卻透過專業的欺騙、智力的恫嚇及為有錢人或有權力者的利益服務等多項因素的綜合,克服了這道障礙。這項專業詐欺包含了創造一個專供解釋之用的想像經濟體,用以取代人類生存其中的這一個。對此,我會以大量但必要的細節加以剖析。在這個詐欺的基礎上,主流經濟學家提出類似《伊索寓言》的簡化論比喻,然而卻沒什麼洞見在裡面。這些類比,例如稅對個人來說是個負擔,要不是建立在不證自明的基礎上,便是建立在一個複雜到使外行人無法了解,只有傻瓜和瘋子才會抗議的理論上。
用此陳腐的簡要說法加以闡明:接受主流的比喻是因為這是如此明顯。如果對你來說不明顯,那是因為這個比喻根據的理論,超過你的專業知識。如果你堅持不接受他們,你的反對意見也是愚蠢而無關緊要的。不過,難道這些比喻連一丁點真實之處都沒有嗎?難道稅賦不是負擔嗎?通貨膨脹不是政府花了太多錢的結果嗎?當工資上漲,雇用人員得花更多錢,所以雇用會減少,這難道不夠明顯嗎?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依序)是:否、否以及否。
也許多少有點嫉妒的意味,本書的目的是要了解,為何且如何除了少數人之外,所有人會接受這
些虛假的比喻,以及為何這些比喻是錯誤的。自由市場的宣傳已然如此地成功,以至於重新教育不可能以零碎片段的方式去處理此一議題,還期待能夠獲得成功。讀者毫無選擇,必須從第一個原則開始檢視主流經濟學家為自己創造,隨後成功推銷給我們的世界。
主流經濟學的最大謊言:市場競爭是件好事
在我揭示主流經濟學家所兜售的自由市場教條基模( building blocks)多麼荒謬之後,我便能對付由這些荒謬原理所產生的特定陳述。我由所有謊言中最大且最無所不至的開始:市場競爭是件好事。
競爭是高尚的這個魔咒,提供了市場的本性被錯誤呈現為良善的基礎,並且從此處延伸,由所有競爭市場所組成的資本主義,其本性也是善的。預藏潛伏其中的指控是,不接受市場美善的懷疑者,就是社會主義者中央計畫的支持者。
在成功銷售良性競爭的大謊言後,便能將此說法延伸至家戶的層級,而且將良性資本主義會把提供給有錢人的機會提供給每個人這種荒唐不可信的教條四處傳布。如同女巫身旁的精靈,伴隨著個人財富虛假承諾的是「消費者」。不論你有錢或貧窮,你就是資本主義皇親國戚的一部分,因為「顧客為王」。
一旦人們接受良性市場能賜給他們財富,並且賦予些許主權,那麼指引政府政策、更為嚴重的謊言便緊接而來:公共干預市場是不好的。國與國間自由貿易能夠帶來便宜商品和工作。經濟問題的來源是政府,它用蠻橫的規則、管制和稅收壓迫你。引領你深入到此,下一步,儘管這個理論本身極不可信,但要把它推銷出去卻很容易。自由而無管制的市場的結果是自由且不受限制的人們,在自由市場土地上的人們是快樂的。真相卻不是如此。如同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跨政治光譜所廣泛承認的情況,無限制的資本家競爭所導致的結果,並不是自由的人們,而是一條通往法西斯主義的黑暗道路。一旦自由市場光明且閃耀的保證被揭示為謊言,建構一個適合人類生活的資本主義就會變得可能。設計這樣的資本主義,並不需要重新發明什麼,只需要常識、對於公義社會的承諾、以及調整並更新我們所知。要達成這個目標,需要政治權力的徹底改變,我將在最後一章處理這個議題。
這本書不是反市場的論證。我並沒有傳遞一項右翼人士在其追求社會和經濟改革的每個合理且進步的提議中,所見到的權威且中央計畫的經濟體議程。如果且只有如果他們被基於集體利益
(collective good)的民主過程所管制,而非放任「自由」集中財富在少數人的手中時,我會將市場視為一個有效的社會機制。我在最後一章,對於這一點會有更多著墨。不過,首先我得揭露謊言和迷思。
延伸閱讀
海爾布魯諾;《俗世哲學家:改變歷史的經濟學家》(台北:商周出版,2010)
John Kenneth Galbraith, A History of Economics: The Past of the Present (New York: Penguin, 1987).
本章注釋
1 Albert Einstein, quoted i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9 (1999): 1102.
2 John Kenneth Galbraith, A History of Economics: The Past as the Present (New York: Penguin,1989), 260.
3 Heidi Moore and Dominic Rush,“The Fiscal Cliff Explained: What to Know about the Biggest Story in
Washington,”Guardian, 27 November 2013. Online: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2/nov/27/fiscal-cliffexplained-
spending-cuts-tax-hikes (accessed 10 October 2013)
2 對於市場的過度崇拜
即使是為了歡慶和娛樂,從事相同交易的人們也很少齊聚一堂。不過一旦談到針對大眾的共謀,或是某些拉高價格機制時,就另當別論了1。
——亞當.斯密
競爭活動已然顯示其效益僅能到達一定程度,且無法更加突破進展。然而合作,也就是我們今天努力所追求的,就從競爭停止處展開2。
——羅斯福
什麼是競爭?
我想,多數人所了解的「競爭」,意味在一個過程中,有超過一個人想要某個結果,而這個結果無法為每個追尋的人所獲得。根據韋氏辭典中關於競爭的解釋,第一個定義為「敵對」,而第二個則是「敵手之間的競賽」。劍橋字典的定義較為前衛:「某人試圖贏得某事,或比其他人更為成功」,而競爭是「一個有組織的事件,在這個事件中,人們試圖透過成為最好、最快等方式贏得獎項。」這些定義不論就明確意涵以及一般常識,是指在競爭之中,有些人獲勝,而大多數的人則有所損失。偽經濟學家拒絕這個定義及其隱含的所有意涵,他們所詳細闡述的競爭相當不同。首先,競爭是結果而非過程。第二且同樣重要的,是競爭並非存在於有些人贏、大多人輸的敵對狀況之中。它是一個持續的經濟共存和諧狀態,是與市場力量的浪漫共舞,它是個提供了足夠椅子給每個人的大風吹(game of musical chairs)。
在這些倒行逆施之下,此一「取其反意的競爭」有個瘋狂的邏輯。如果競爭是將較低價商品帶給家戶、為企業帶來效率的好事,則競爭便無法成為「敵手之間的競賽」。如果公司間的市場競爭像是網球賽,或是世界盃足球賽,那麼這種敵對關係無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個贏家,或是成為幾個倖存者之間的共謀。
舉例來說,手機使用者可能會有許多「供應商」可供選擇。這些公司之間的競爭在一開始時,能夠使價格下降,讓用戶受惠。從商家的角度來看,競爭的目的是除去對手以及增加市占率。藉由低價策略工具,競爭者進行這場競爭激烈的爭鬥。這看來對用戶似乎是好事,(低價)作為選擇的機制以淘汰高成本的廠商。如果這樣的淘汰過程能夠導致永久的低價,這將是件純然正面的事,然而競爭的世界並非如此運作。如果汰選的過程除去了其他,只留下少數廠家,那麼存活下來的廠商便擁有了控制價格的力量,進而損害用戶利益。
對主流經濟學家來說,競爭這種持續性潮起潮落的狀態,在他們的分析中並不存在。在那個世界裡,競爭以一種優雅的狀態存在,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總是和諧、穩定而且不會變動。我不想被心存疑慮的讀者指控,說我將荒誕的言論強加在這門專業之上。因此,我將引述主流經濟學的原始資料,相當程度地證明其荒謬性遠勝於我或任何評論所能編纂:理論上的自由市場發生在下列條件滿足的時候:一、買家或賣家的數量太多且力量小,以至於個體對於價格沒有任何程度的控制能力;二、所有的買家和賣家尋求他們的最大利益(收入);三、買家和賣家可以自由地進出市場;四、所有的買家和賣家能夠獲得關於貨物取得、價格、被交易物品品質的資訊;以及五、具有特定性質的所有商品全都是同質性的,因此可替代另一商品。這樣的情況也被稱為完全市場或完全競爭3。
如果讀者覺得我是基於嘲笑的理由來選擇文本,那麼我再提供另一則文本,用更詳盡的惱人細節來描述:
競爭市場在許多假設的基礎上運行,當這些假設不成立時,我們就進入了一個不完全競爭的世界。對這些假設的討論如下:
1有許多供應商,每家市占率皆無足輕重——這意味每家公司相對於整個市場而言都太小,以至於無法透過改變供應量來影響價格——每家廠商都被認為是價格的接受者。
2每家公司產出一致性商品——換言之,此市場提供同質、或曰標準化的產品,產品之間可完全相互替代。消費者將這些商品視為全然相同。
3關於市場中所有賣家所提出的價格,消費者擁有完全的資訊——因此,如果某些廠商決定要收取比市場更高的價格,這家廠商的商品將會面臨巨大的替代效果。
4假設所有的廠商(業內經營者或新進者)接觸資源的能力均等(科技,其他要素投入),且一家廠商所獲致產出科技上的進步,能夠透過溢出(spill over)效果擴及市場。
5長期而言,廠商沒有進入或離開市場的障礙——這意味著市場開放新的供應商加入競爭——這會影響業內每個廠商的長期利潤。一個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會發生在當邊際廠商由長期的觀點來看,獲得「正常」利潤,而此處的「正常」,意味著使一個企業運作的絕對極小值。
6生產和消費沒有外部性,以至於私人和社會的成本及利益沒有差別4。
在偽經濟學家的「浮雲布穀之地」中,沒有微軟(Microsoft)、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或是沃爾瑪百貨(Walmart),就我們的觀點看來,這個地方似乎就鄰近奧茲王國(principalitiesof Oz)和夢幻島(Never Never Land,也或許位在亞特蘭提斯或姆大陸(Mu〕上)。要遇到一個滿足任一條件的市場,顯然都得費神搜尋;如果要遇到滿足所有條件的市場,可能性就跟遇見裝了假牙的母雞差不多;不過,等一下,主流經濟學家對於我這種不負責任且膚淺地訴諸真實的訴求,也有其對應的解答:
許多經濟學家已然在質問研究完全競爭的有效性。然而,如果競爭條件滿足的話,此理論確實能產生就長期觀點來說,針對市場價格和產出的重要預測。
仍然有市場可以被視為高度競爭,而這種市場的競爭在最近幾年日益激烈。競爭市場的好例子包括:
家庭與汽車保險
網路服務的提供者
道路救援5
在「為你而教」(tutor2u)網站上的作家,無法與我同在一個市場購買他們的保險和網路服務。之後我會詳細分析特定市場的競爭,在此處,我會用較為一般性的方式來說明。這是個沒什麼說服力的論證:一、退一步承認缺乏有效性,然後反而聲稱其有用之處;二、並用例證為其辯護。作者指出有些經濟學家「質問」完全競爭的有效性,就好像在提醒我們,有些動物學家懷疑獨角獸是否存在一樣。「然而,此理論確實產生出重要的預測。」讓我們回頭看看假設:沒有理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產生出具有分析性的任何東西。我們收到了一長串的清單,上面列滿了不存在的特色,而這些特色卻是用來制造一個不存在的概念所必須的。那並不是個理論。我們被賦予這張清單,且被告知從清單上不存在的要素中,能夠產生出解釋現實的「預測」。這個「理論」產生出一個清楚的預測:如果你相信它,你將會相信任何事情。具體實例可以為論證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不過無法成為論證的基礎。從例子開始的論證,會招致來自反例的挑戰,以及這些支持的案例在實際上是否確實能支持該論證的疑義。要使一個論證普遍有效,其通常先必須可信,之後才是舉例。
聲稱完全競爭有助於了解真實市場的說法無法成立。我們不需要更進一步的資料,光用它的第一個假設就能推翻。有關「眾多供給者,每個供給者的市占率無足輕重」的假設永遠列在第一位絕非偶然。更精確地說,條件是「眾多供給者和眾多買家」。如果這樣的特色在真實市場上並不普遍,那麼完全競爭概念的適用性就是零。
在這個概念上,亞當.斯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對競爭的經驗和實務分析,指的是在大規模生產出現之前,根植於合資企業出現的情形,而這個情形的出現至關重要。
他的說詞,是對於在微小的、「原子化」的買家和賣家間競爭的頌讚之詞。如此看待競爭的方式逐漸變得愈來愈不可靠,因為資本主義逐漸壯大,以及公司的成長,需要複雜到難以理解且荒謬的特定條件,才能滿足此競爭樣態的幻想。
對於獨角獸有許多迷思存在。就我所知,沒有任何動物學家聲稱,解剖獨角獸就能夠導出對於馬或其他任何真實動物的了解。完全競爭充其量就是個神話。然而,最糟的是它可能會引導我們去相信市場慣性地傾向於趨近完美,只有在偶爾狀態下才會出現瑕疵。接受這樣的市場神話,等同相信其他星球的生物確實存在並且拜訪過地球(當然,超過半數的美國成年人確實這麼相信,而這可不怎麼讓人振奮。6)
十八世紀的啟蒙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
中,以下面著名且戲劇化的句子作為開場:「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7」偽經濟學家將枷鎖由人們身上移到了市場之上:「市場生而完美,卻無處不在政府管制的枷鎖之中。」
市場為何會使壞
我們一旦了解到,美國的商業壟斷癱瘓了其被移植而生長於上的自由企業體系,並且對壟斷操弄者所產生的致命傷害,不亞於那些在商業壟斷下受苦的人們之後,便會知道,政府消除這些人為障礙的作為,將受到業界全國性的歡迎8。
——羅斯福
你不需要真知卓見去了解市場如何且為何會產生反社會的結果。真正的創見應該是在解釋市場為何很少或從不如此運作,甚或如果市場產生此種結果,為何其不應該受到限制。偽經濟學家狂熱地擁抱此一挑戰。為了迎戰由此產生的一派胡言,我打算離開市場偽經濟學,轉向市場經濟學。我們聲稱的「市場」並不是一個地方或事件,而是過程。這些過程包含人們在一定規範定義適當行為的情況下,單獨或集體地進行互動。就如同每個人的認知,許多市場交易是因為個人或公司獲利的目的而發生。然而,這並非大多數人們所從事的購買行為。幾乎沒有人會帶著想要極大化其樂趣的意圖進入超級市場消費,儘管他們大多數會比較不同牌子同樣商品的價格,且受到對品質看法的影響。典型的購物者會用清單上的東西填滿超級市場的購物籃,到結帳台排隊,然後付款。
大多數交易都不是也不需為了商業的收入或利益進行,一旦交易是為了這種目的,就會產生投機的誘惑。有一小部分市場的參與者——多數是有錢的個人和公司——是帶著獲取個人利得的意圖進入「市場」的。進行買賣時,他們在巨大的壓力下違反規則、損及其他在交易中的人們。臣服壓力行為出於環境的因素,多過出於性格上的邪惡意圖。事實上,市場交易會帶出人類最黑暗的一面。
舉個相對溫和的例子,透過銷售收取佣金的服飾銷售人員,很難抗拒把產品說得比實際上更好的誘惑,例如「這件雨衣保證一○○%防水」。更負面的例子,則是汽車銷售人員惡意地將車子的里程表重新設定,以隱藏實際的里程數。
只消片刻脫離偽經濟學的思維,便能呈現這些或輕或重的欺騙行為,是因個人利得的壓力而產生,這種壓力又因競爭而更加沉重。處於眾多買家和賣家特定意義下的競爭,對收入和獲益的動機,具有模糊且不可預期的影響。以銀行吸收存款為例,如果銀行的家數很少,他們可能會共謀壓低存款利率,而且嚴格限制提款的條件。如果有多家銀行,存款人可能一開始便能享受較高的利率,以及較有彈性的條件。這對於存款人來說,明顯的利益很可能來自某些銀行從事高風險的存款金投機行為,如同來自主流經濟學的異議者所一再爭論且表明的。
競爭會產生較高的利息,同樣也會導致極低的毛利。結合風險性的投機和商業安全的低毛利,是災難產生的因素。這些災難的一個例子,便是在一九八○年代晚期的美國存放款危機,此危機導致超過二○%的這類機構破產9。更為災難性的是冰島銀行系統的崩壞,不但破壞了該國的經濟,也徹底摧毀了該國家戶、公司和政府在英國的數十億美金存款。二○一二年四月,冰島的這場金融災難,使得該國首相蓋爾.哈爾德(Geir Haarde)因涉入其中而被定罪。
就在二○○八年冰島銀行系統崩壞前不久,那些只有偽經濟學家所能提出的深刻見解中,理查.伯茨(Richard Portes,時任為英國皇家經濟學會主席,並且是我於伯貝克學院〔Birkbeck College〕的前同事)在他為冰島商業部所做的報告中,替後人留下了一篇振奮人心的評估分析,還因此獲得了五萬八千歐元:「(冰島有)一個特別健康的機構制度,銀行已具備高度企業進取精神,而且不會去承受無擔保的風險。良好的監督和管制對此貢獻良多。」10
當二○○八年至二○○九年,規模更大的金融崩壞衝擊北美和西歐銀行系統時,體制「特別健康」的冰島所發生的災難,被證實是更大災難來臨的預兆。要一一點名那些未能預測此一非自然災難發生的偽經濟學家們,名單可能比一個小鎮的電話簿還要厚。
這些災難顯示,人們或公司在競爭壓力下的行為結果,可能會與掌握過多市場力量所造成的濫用近似,甚至可能更糟糕。對此明顯教訓(市場的力量是魔鬼本身的傑作,而自由競爭就是魔鬼本人)的理性反應是用公眾利益來管制市場。我們管制製藥業以防止假造的混合藥物被當成減肥藥丸售出,管理二手車買賣以防止騙子兜售危險的老爺車,並且避免各式各樣挑戰想像力極限的保險詐欺(參見專欄:創造中的市場)。
當男人或女人以士兵的身分上戰場時,他們會殺死或傷害其他男人、女人,而且常是小孩。危害人類的其他成員並非人們會自然發生的行為。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病態的反社會行為,是因為我們察覺到自己身處的環境,以及我們受到身處那些環境中應該如何自處的訓練。同樣地,人們並非天生就會去從事商業詐欺或欺騙行為。相反的,在任何國家之中,只有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會強烈地譴責這種行為。就像是在戰爭之中,人們欺騙他人,也許甚至是他們的朋友、鄰居和親戚,因為市場中的商業利益產生強烈的誘因使他們這麼做。
反對管制是對商業犯罪的全面背書
市場詐欺行為與運動員企圖使用增強體能的藥物來作弊,有著相同的理由。透過「遊戲規則」,有關當局試圖限制這樣的行為。同樣地,市場規範在可能的程度範圍內,去除在家庭或企業交易中作弊、詐欺和隱瞞的情況。對市場進行(公共)規範,不過是包含合法地設置「遊戲規則」保護人們以防止詐欺,以及讓市場「使用者友善」罷了。反對市場管制達到一種信仰的地步,因為它「限制選擇的自由」,所表現出來的,其實是替商業犯罪的全面背書。
有些合法的規則可能會功能失調、無法強制施行或是過於陳舊。舉例來說,美國法律要求某些文件必須由公證人背書,這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英國和其他國家在多年前便廢止了這種做法。相對地,沒有一個正常人會因為汽車檢驗限制了駕駛自由而加以反對。那便是這些檢驗的目的,使不安全的車子和駕駛離開道路。由一個社區、城市或國家,透過所選出的代表制定的市場的公共規範,應該且確實詳細說明「遊戲規則」。
反對公共規範、說些市場有效運作的論點、忽略了市場的本質;這就等同聲稱:因為身體本身就是個完美的調節器,所以不需藥醫生和藥物。原則上,反對管制便是在實際上替作弊和詐欺的自由背書——一種沒有任何穩定市場社會會允許的自由。
普遍性的原則既簡單又直接,應該依照務實的原則,選擇規範商業和財務的規則。考量點應該包含公共干預是否是必要的,以及如果是必要的,該如何以最好的方式設計這些規範,極大化其效果,並且極小化不欲見的副作用。這些原則是這麼明顯且合理,相較之下,右派自由主義者和茶黨真正信奉者的那些反對管制者的論述,套句英國的俗話:似乎像是狗吠般瘋狂。為什麼有人居然會想到——更別說是認真要求——取消美國的中央銀行(聯邦準備制度)、轉求廢止人們自動沆瀣一氣爭取工資和工作條件的權利,以及終止保護空氣品質的法律呢?
資料來源:MOMO購物中心 - 為 1% 的人服務的經濟學
留言列表